方桌/王歡:話語的躍入——寫王拓的《審問》
編按:王拓是1位現工作和生活在北京的藝術家,他于1984年誕生在吉林長春,2007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獲生物學學士,201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繪畫系碩士,2014年畢業于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獲MFA。王拓的藝術實踐以影象、行動、繪畫為主并觸及多種媒介,通過在預設情境下對他人真實生存經驗和文獻行動化的參與,來揭露當代人類境遇與精神遺產之間不穩定的關系。2018年3月24日,王拓憑仗作品《審問》取得第10屆3影堂攝影獎大獎,作品正于3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展出。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話語的躍入€€€€寫王拓的《審問》“我如何能夠僅憑告知你相信,就使你盲目
編按:王拓是1位現工作和生活在北京的藝術家,他于1984年誕生在吉林長春,2007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獲生物學學士,201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繪畫系碩士,2014年畢業于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獲MFA。王拓的藝術實踐以影象、行動、繪畫為主并觸及多種媒介,通過在預設情境下對他人真實生存經驗和文獻行動化的參與,來揭露當代人類境遇與精神遺產之間不穩定的關系。2018年3月24日,王拓憑仗作品《審問》取得第10屆3影堂攝影獎大獎,作品正于3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展出。
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
話語的躍入
€€€€寫王拓的《審問》
“我如何能夠僅憑告知你相信,就使你盲目相信了最明顯的荒誕?”
就像查特曼(Symour Chatman)對敘事拆分為2的結構那樣€€€€它只能在故事與話語的咬合間盡量地顯現身形。而在《審問》的敘事里,故事已給本身指派了1個“話語”的偏向,換句話說,故事本身所討論的內容躍入了1個關于“話語”的問題。
王拓的作品《審問》是1部由大量靜幀照片并配合旁白剪輯而成的影片,可能從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在1962年拍攝的《堤(La jetée)》的經驗開始(或許更早),這樣的處理方式就已要求(以畫外音情勢出現的)文本與圖象之間的指涉到達1種高度關聯了。《審問》中每段文本(畫外音)的出現也都盡量地保持著對應當前定格照片的節奏,以推動敘事的流暢性和代入感。影片首先引出話頭的1個問題是,人通過語言策略來塑造出的人格或故事是不是可信?隱含敘述者在迅速表明可疑的同時,緊接著又設置了1個峰回路轉的懸念開始重新評估,劇情就此展開€€€€1位檢察官以第1人稱的口吻講述著自己曾面試時的技能,并如何將這些技能應用到往后的審問工作里。與此同時,作品穿插著1位護士為使1位失語的演員再次開口而相互周旋的情節。
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
靜幀截屏
事實上,兩個情節完全可以拆解為“面試、審問和療愈”3個動作。而這3個動作的共同特點是在語言上表現出同1種(近似“使對方開口”的)祈使功能,同時,這類近似的結構也開啟了將兩種情形1并客房領導工作服而談的可能。而文本(畫外音)與照片的相互指涉在關于“審問”的部份時卻產生了顛覆,各自情形中角色的“攻守”位置產生了奧妙的變化,即,當劇情推動至自述著的畫外音絕不停歇地對審問經驗侃侃而談時,畫面上給出的人物引導卻早已若無其事地將面試情形中的面試官在審問的情境中又被安排成了審問者。縱觀全部“面試€€審問”的情形,讓我吃驚的也就不是講述者津津樂道的技能與經驗了,而是作為同1主體的人在主動和被動兩個處境時的兩種經驗居然可以相互融合(乃至是同等)!

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
靜幀截屏
另外一邊,護士與演員的部份則脫胎于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的電影《假面》中的劇本,在伯格曼的情節里,護士不但讓演員開口還在這1系列“祈使”的動作里喪失了寧波眾藝工作服廠自我身份,而這也幾近是王拓在《審單位工作服支出問》中給出的結局?;赝俊白o士€€演員”的情節,其實我們會發現這部份歷來沒有出現過哪怕1個角色面目特點的描述(寫實),如果從策略性的方法來看,王拓完全可以引入兩個真實的角色混剪,但這樣的結果是使她們的形象太具象了,以致于乃至會破壞掉“面試€€審問”部份的結構。因而,從中可推測是“護士€€演員”的部份也許重要的根本就不是作者講述著1段與“面試€€審問”情形平行的這個故事本身,而是它以1種“滲透”的姿式出現,來對“面試€€審問”劇情里未果的回應。€€€€“她(他)們兩個人恍如悄悄的換了身份”。

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
靜幀截屏
到這里,影片談論的問題完成了最后1次跳躍和引伸,即從語言結構的引例完全轉向了現實社會中各種身份角色在默默置換的處境。固然,這樣的說辭在這篇文字里我更愿意反向追溯€€€€無寧說藝術家在影片里談論的角色置換仿佛終究躲不掉語言的問題。
此刻,我們無妨再次回想下影片1直在談論的“面試與審問的技能”究竟是甚么?,事實上,其內核不過就是面試者(審問者)如何來塑造成1個與面試官(受審者)不管在生活習慣還是政治立場都表現出類似或相同的美的電器工作服假象,從而在1定程度上取得對方的信任。因而,審問所獲得的信息是不是是真實的根本無從得知乃至從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怎樣通過語言構建關于身份與故事的敘述這個方法本身。


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
靜幀截屏
由此讓我想到1種名為“赦罪書”的特殊文本與影片里提供的范本有著類似的地方,它的出現是由于106世紀的法國存在1種赦免制度,即:犯下命案的犯人可以通過1套具有正當理由的書面說辭(赦罪書的情勢)來避免遭受死刑。因而,這類文本的出現就注定暗含了大量的虛構敘事(由于犯人們為了擺脫指控,他們會借助各種細節來顛覆他們在彼時與死者的主被動關系,從而減輕罪名)。與王拓在《審問》中提供的情形比較來看,只不過1個是文字語言通過細節刻畫所虛構的檔案;另外一個則是在南昌易居工作服語言、神情等表演范疇內所構建的故事,不管是類似韓版夜場工作服赦罪書中描寫的案件,還是《審問》提供的范本,它們都在于1種無謂真實不真實,只是在同1情形中因語言的傳導而顯現出截然不同的處境的案例。

審問,單頻高清影象(彩色有聲),18 分35 秒,2017
靜幀截屏
回到影片,我不知道在這個敘事空間里審問者在為他所稱道的審問經驗而狂喜的同時,受審者是不是已在另外一個敘事空間下成為主角,并借助他那高深的反審問技能來牽絆住審問者走向主動?審問者、受審者的角色安排是1次主被動地位何其明顯的投射,在語言中占據主動地位的主體也許未必在外在環境中贏得主動。倘若把人在社會中的各種處境關系與敘事這件事進行換喻,那末,并不是是敘述者不夠可靠,而是人們幾近難以在任何特定時刻(與情形)判斷受施者究竟是誰??窗?,受述者正輪番成為敘述者呢。
撰文/王歡
或許您也喜歡這本書
RORHOF出版「Prison Photography」

詳情可到假雜志圖書館查看
復制這條信息¥IAhW0rLmyc9¥后打開手淘

去網店買我們出版及嚴選的“真”書
jiazazhi.taobao.com
或點擊瀏覽原文去微店